
03场景化融合面临挑战在分析人士看来,场景化是金融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因为只有嫁接到具体场景,才能让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而如何把AI、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与金融业务进行合理而深度的融合是关键。《规划》提出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借助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软件开发工具包(SDK)等手段深化跨界合作,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将金融业务整合解构和模块封装,支持合作方在不同应用场景中自行组合与应用。
由于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特朗普会认为,欧盟才是他的“敌人”,而俄罗斯只是“某些方面”的敌人,而中国只是“经济领域”的敌人。因为欧盟是已经被金融跨国资本基本控制了的国家集团,而俄罗斯和中国则都还是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贸易战背后的动因这里需要插一句的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争斗实在是由来已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已逾百年!直到上个世纪初,金融资本在美国还仅仅是产业资本的支撑力量,服务于产业资本。当时美国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在开拓“疆域”、寻找更多、更大的市场和资源为目标的全球化问题上利益是完全一致的。特别是在战争问题上。欧洲列强一旦爆发战争,那么军火和金融融资就会变得不可或缺。
我们知道,“全球化”这个词的出现和应用,其实仅仅只有百年左右的时间。但全球化进程却已经有了几个世纪。全球化的形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本质就是商品、资本、服务、技术、文化信息和人员的自由流通。从历史上看,全球化实质上是工业化的一个副产品。在工业化之前,虽然也有东西方商品和人员的流通,但那只是一种远距离的贸易而已。我们所谓的全球化是从西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进而导致殖民主义而开始的。工业化革命进一步使全球化成为利润非常丰厚的事业。这是“全球化1.0版”的大航海时代。很快,率先工业化的英国和欧洲大陆很快就成为全球化1.0版的大赢家。此时出现了以“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和英镑为特征的“全球化2.0版”以及后来在二战之后的以“美国治下的和平”和以美元霸权为特征的“全球化3.0版”。“全球化”这个词的法语“mondialisation”最早出现在1904年《费加罗报》上,后来在一战后开始成为形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开始向全世界扩展的一个词。
在科技推动下,监管模式侧重点也有所转移。《规划》提出,运用数字化监管协议、智能风控平台等监管科技手段,推动金融监管模式由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监管转变,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信息壁垒,缓解监管时滞,提升金融监管效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指出,传统的监管方式可能更侧重于事后监管,也就是出问题后,如何处置、罚款、整治。但监管科技最重要的不是事后监管,而是事前和事中监管。其中,事前监管的核心除了准入门槛外,还需要用监管沙盒机制、用科技手段,对审批和准入做一些监控。事中监管则是等掌握大量数据后,通过数据和技术发现业务变化、风险隐患和预警信息。
目击者26日告诉瑞典《晚报》,几个戴着面具的枪手开枪数次后逃走。一名目击者表示,枪手开了8至10枪,击中了一名抱着孩子的女性。另一名目击者称,枪声似乎来自两种不同的武器。到目前为止,枪手的身份尚未确定。负责这起案件的警察培尔松26日表示,“这是最严重的犯罪之一,我们派出了全部警力进行调查”。
“就这段话而言,某种程度上就是在谈监管沙盒机制。中国版监管沙盒机制,已在不远处。”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说道。薛洪言指出,前些年,国内新金融创新过于活跃,乱象不断,监管重点放在集中整治上。现阶段,除P2P整治还留有尾巴(备案尚未落地),其他领域均已步入常态化监管新阶段,此时,创新与发展被提上日程,《规划》的出台恰逢其时。